胶剂的制备
原料的处理:胶剂的原料如动物的皮、骨、角、甲、肉等,常附着一些毛、脂肪、筋、膜、血及其他不洁之物,必须经过处理,才能煎胶。如动物皮类,须经浸泡数 日,每天换水一次,待皮质柔软后,用刀刮去腐肉、脂肪、筋膜及毛。工厂大量生产可用蛋白分解酶除毛。洗刷除去泥沙,也可用热碱水除去油脂,然后切成小块, 置于锅内开水烫洗数分钟,待皮块膨胀卷缩后,再行熬胶。骨角类原料,可用清水浸洗除去腐肉筋膜,每天换水一次,取出后可用碱水洗除油脂,再以水洗净,便可 熬胶。虎骨多附筋肉,可先将原料放入沸水中稍煮捞出,用刀刮净筋肉。角中常有血质,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供熬胶用。
煎取胶汁(熬胶):原料经 处理后,置锅中加水以直火加热,或置夹层蒸气锅中加热煎取胶汁。水量一般以浸没原料为度。如直火加热,锅中应有一层多孔的假底或竹帘,以免原料因锅底温度 过高而焦化。煎胶所用火力,不宜太大,一般以保持锅内煎液微沸即可。夹层锅蒸汽加热,能使原料受热均匀,可避免焦化。无论直火加热或蒸汽加热,都应随时补 充因蒸发所失去的水分,以免因水不足而影响胶汁的煎出。为了把原料中的胶汁尽可能煎出,除保持温度和足够水分外,煎煮时间也极为重要。煎煮时间随原料而 异,除特殊规定外,一般以8~48h,反复3~7次,至煎出液中胶质甚少为止。每次煎出的胶汁,应趁热过滤,否则冷却后固胶凝粘度增大而过滤困难。胶液过 滤并经澄清后;才能浓缩。由于胶汁粘性较大,其中所含杂质不易沉降,常常用沉降法或沉降、滤过二法合用。一般在胶液中加入适量明矾水(每100kg原料约 加入明矾60-90g,甚至120g),经搅拌静置数小时,待细小杂质沉降后,分取上层澄清胶液,或用细筛或丝棉滤过后,再置锅中以文火进行浓缩。
浓缩收胶:如以直火时不宜过大,并应不断搅拌,如有泡沫产生,应及时除去。随着水分的蒸发,胶液粘度愈来愈大,这时应防止胶汁焦化。胶液浓缩至糖浆状后取 出,静置24h,待沉淀下降后倾出上清液,再置锅中继续浓缩至一定程度,即可加入糖,搅拌至*溶解后继续浓缩,使胶液浓缩至接近出胶,即开始"挂旗" 时,搅拌加入黄酒。此时火力更要减弱,并强力搅拌,以促进水分蒸发并防止焦化。此时,锅底将产生较大气泡,如馒头状,俗称"发锅".挑起胶液则粘附棒上呈 片状,而不坠落(也叫"挂旗"),胶液浓缩至无水蒸汽逸出为度。但各种胶剂浓缩程度不同。如鹿角胶应防止"过老",否则成品色泽不够光亮,易碎裂;而龟板 胶浓缩稠度应大于驴皮胶、鹿角胶、虎骨胶等,否则不易凝成胶块。因此,浓缩程度要适当,水分过多,成品在干燥过程中常出现四面高、中间低的塌顶现象。胶汁 炼成后可加入油类,并强力搅拌使其分散均匀,以免出现小油泡。
凝胶与切胶:胶剂熬成后,趁热倾入已涂有油的凝胶盘内使其胶凝,即将胶汁凝固成 块状。胶凝前将胶盘洗净,揩干,涂少量麻油,倾入热胶汁后置于8~120c的室中,约经12~24h,即可凝成胶块。胶汁凝固后即可切成小片状,称为"开 片".手工操作时要求刀口平,一刀切成,以防出现重复刀口痕迹。大生产时可用机器切胶。
干燥和包装:胶片切成后,置于有干燥防尘设备的晾胶室 内,放在胶床上,也可用竹帘分层置于干燥室内,使其在微风阴凉的条件下干燥。一般每48h或3~5d将胶片翻动一次,使两面水分均匀散发,以免成品发生弯 曲现象。数日之后,待胶面干燥至一定程度,便装入木箱内,密闭闷之,使胶片内部分水分向外扩散,称为"闷胶",也有称之为"伏胶"的。约2~3d后,将胶 片取出并用布拭去表面水分,然后再放入竹帘上晾之。数日之后,又将胶片置于木箱中密闭2~3d,如此反复操作2~3次,即可达到干燥的目的。也可用纸包好 置于石灰干燥箱中干燥,这样可以适当缩短干燥时间。另外,也可用烘房设备通风干燥的。
胶片充分干燥后,用微湿毛巾拭其表面,使之光泽,用朱砂或金箔印上品名,装盒。胶剂应贮存于密闭容器,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止受潮、受热、发霉、软化、粘结及变质等;但也不可过分干燥,以免胶片碎裂。
如果想了解更多胶剂知识,请登录我公司:<>或直接制药工艺部:<>咨询,我厂将为您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