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土壤污染不容乐观 多重发展掣肘仍待打破
阅读:133 发布时间:2022-10-3
近几年来,我国土壤污染不容乐观。在国家的重视下,尤其是"土十条"的实施,土壤修复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新兴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为推动土壤修复产业良性发展,相关部门应从政策标准、技术人才、财政资金等方面不断规范。
根据土地类型的不同,土壤修复可分为场地修复、矿山修复和耕地修复。综合各项因素,业内分析认为,2020年场地修复市场空间将达到1万亿元,矿山修复市场空间有望达到3000亿元左右,而污染耕地修复市场空间为3.92万亿。
可以看出,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前景可期。虽然近年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到地方的政府正采取系列举措,使得土壤修复趋于理性。
由于我国的土壤修复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体系发布相对滞后且尚不健全,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存在恶意压价、低价中标的现象,因而与其他的污染治理相比,土壤修复产业还略显稚嫩。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商业盈利模式还不清晰,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而真正的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财政资金外,地方资金配套依然存在较大缺口。
此外,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土壤环境监管职权分散,各部门之间常常缺乏联动及约束,污染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惩治,进而影响土壤修复进程。
正在召开的全国也聚焦土壤污染防治,多数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委员、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表示,为推动土壤修复的快速良性发展,要针对行业问题对症下药,可从摸清底数、规范行业标准、储备相关技术和人才、构建土壤修复稳定的商业模式着手。
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沈仁芳提出要尽快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质量普查,特别是需要一次专门针对土壤环境质量的普查,为下一步政策、方案的出台提供准确的数据。
作为环保行业的一大"蓝海",业内企业也加速布局。据统计,"土十条"之后,拥有土壤相关业务的企业达到了2000家,并且一些有治理技术完备、资金雄厚和综合能力强的土壤修复正在推进行业整体发展。不论是从工程数量上还是合同金额上看,目前土壤修复市场竞争格局已经逐渐分化。
未来,随着政策标准的完善、人才的储备以及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成熟,土壤修复市场的"蓝海"将会*的打开,届时整个产业链将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